如果按照“三十而立”的说法,三十岁是一次一个人进行、标榜成熟的加冕仪式,加冕意味新生,三十岁意味着你要重新修正自己的方向、调整自己的心态、明白往前走的动力,找到自己存于世的定位。三十岁也是人生做的第一个总结,所有的狂肆放浪、不管天高地厚、不谙世事到此应有一个终了,你上半程的轨迹需要一个评价,虽不是盖棺定论,却也如麦穗到了灌浆的时节,三十岁的基础决定了人生后半程的走向。在我看来,三十岁更像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年纪。
这种青黄不接体现在方方面面,瞻前顾后,放不下曾经青涩的年轻记忆,一味地留恋、追忆我们有过的关于文学、关于爱情、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,又觉得扛不起有关婚姻、有关孩子父母、有关于梦想被现实打败的沉甸甸的现实,既无法自如应付纷乱的世界,亦安抚不了不安的内心,总之不忍不甘又无可奈何。
三十岁前后,也是一个组织同学会兴趣最高的年纪,我目睹或听闻过很多类似的同学会场景,这类同学会大约都分为三个阶段。首先是满心欢喜的叙述各自的生活现状,像个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遭遇的新经历、遇到的新朋友,偶有抱怨,但多半报喜不报忧,言下之意是:我离开你们后,虽多有不顺,但过得还算不赖。待到酒正酣、兴正浓处,开始有人回忆当年如此那般,于是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追忆,欢声笑语、推杯换盏,似乎又回到了当年。等酒足饭饱,忽有一人怨诉上司的刁难、丈夫的蛮不讲理,于是大家都沉下头、敛起笑容,不约而同试图以自己的“惨痛经历”来安慰他,慢慢地就沉浸在自己的“血泪史”中,最后一曲《送别》,隐了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……”,只剩“问君此去几时回”的感伤。同学会是你三十岁时参加的一场不得不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的“葬礼”,一场追忆似水年华的“追悼会”。
迷茫不是黄毛丫头的专利,三十岁的迷茫显得更具体而真实,以前你因喜欢的帅哥不搭理你、因学业挂科、因工作不好找等等事情而懊恼,三十岁的苦恼多半是思虑不破、孤独难言,陷在重复繁重的工作中望不到头,陷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没有自己的时间。偶然回头,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太清醒而冷漠。
二十五岁后不知不觉也就到了三十,所以我总在想,人至而立何以立?刨去愣头愣脑的冲动变得更温和些,刨去老成持重的死气沉沉变得更温暖些,对这个世界不拒不迎,它不会变得更好,也不会变得更坏了,对他人不卑不亢,不患人之不己知,而患不知人,对自己不偏不倚,有时虚怀若谷多听听外界的声音,有时目空一切多听听内心的声音。
如果之前你被告知困难像弹簧,此消彼长,你必须刚毅,那么现在你就该像海绵,在吸纳所有刁难、埋怨、琐屑甚至被狠狠的拍打后依旧恢复如初,管他天翻地覆、山崩石裂,你自过自己的营生。如果之前你被告知生活像个美丽的少女,你必须热爱,那么现在你该看清有时生活也像一个怨妇,你不必事事逆来顺受,不必逢迎你不喜欢的人,不必苦心经营让你疲累的朋友圈,不必说违背本心的话,也许你会说不违本心怎么可能在这个快节奏、略浮夸的时代生存。
那么,我这儿有一则例子,一个班级,有一个学生天天按时上学、从不迟到,而有一个学生拖拖拉拉、总是迟到,老师习以为常。有一天从不迟到的孩子迟到了,而天天迟到的孩子刚好没迟到,老师会觉得连天天迟到的孩子都准时到了,那个从不迟到的孩子是不应该迟到的。人性如此,世事多半如此,从不赴宴的突然出现在朋友面前会给人惊喜,次次准时赴席的人偶尔迟到或缺席会招致责难。说这个例子倒不是说要偷奸耍滑,要钻空子,相反一味迎接不如守成,很多人事捉摸不透便随它,很多难题一筹莫展不如从心所欲。人生到了三十这个年纪,不用聪慧,但得坚定,你若坚定,这个世界也会因你而变。